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汇流条组件。汇流条组件包含一第一汇流条、一第二汇流条、一绝缘层及一第一导电板。该第一汇流条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传输端口及多个第二传输端口。该第二汇流条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三传输端口及多个第四传输端口,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相互堆叠,该第一传输端口与该第三传输端口并列,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交错排列。该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汇流条上并与其电性连接,通过该第一导电板与该第一汇流条的电性连接,扩增在一电流传输方向上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
公开号:CN214337074U
申请号:CN202120580575.0U
申请日:2021-03-22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何宜泽;葛瑞哥里·R·提摩西
申请人:Molex LLC;
IPC主号:H01R25-16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汇流条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传输电流的汇流条组件。
[n0002] 在电流流经汇流条(busbar)的路径上,常会在汇流条的局部区域发生电流不变但流经的截面积变小的情况,以及流经的截面积不变但电流变大的情况。在前述两种情况下,电流容易因为阻抗上升进而造成汇流条的局部区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
[n0003]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0296798U公开一种可扩展大功率汇流排,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及贴合设置在第一铜排与第二铜排之间的绝缘胶带。第一铜排的第一端口及第二铜排的第二端口的数量可按电路数量来增加或减少,以便于系统作扩展。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036041Y公开一种铜排绝缘结构,其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固定在IGBT上,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的一端还分别连接有正极电缆和负极电缆。
[n0004] 然而,前述两专利案皆未公开如何克服汇流条的局部区域因阻抗上升而导致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问题。
[n0005]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汇流条组件。
[n0006] 于是,本实用新型汇流条组件,用以传输电流,该汇流条组件包含一第一汇流条、一第二汇流条、一绝缘层及一第一导电板。
[n0007] 该第一汇流条具有一第一本体、一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一侧的第一传输端口,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另一侧的第二传输端口。该第二汇流条具有一第二本体、一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一侧的第三传输端口,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二本体另一侧的第四传输端口,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相互堆叠,该第一传输端口与该第三传输端口并列,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交错排列。该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该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汇流条上并与其电性连接,通过该第一导电板与该第一汇流条的电性连接,扩增在一电流传输方向上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
[n00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呈平板状。
[n00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传输端口是通过冲压弯折形成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三传输端口是通过冲压弯折形成于该第二本体。
[n00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含一第二导电板,该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传输端口,该第二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三传输端口并与其电性连接。
[n00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导电板搭接于该第一传输端口的一侧面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一传输端口,该第一导电板锁固于该第一传输端口,该第二导电板搭接于该第三传输端口的一侧面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三传输端口,该第二导电板锁固于该第三传输端口。
[n00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传输端口形成有多个第一接线孔,该第三传输端口形成有多个第二接线孔,该第一导电板形成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接线孔连通的第三接线孔,该第二导电板形成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接线孔连通的第四接线孔。
[n00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含一第二导电板,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相反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一外表面,该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相反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二外表面,该第二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二外表面。
[n001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本体具有一介于该第一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之间的第一窄区域,该第一导电板至少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的部位,该第二本体具有一介于该第三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之间的第二窄区域,该第二导电板至少设置于该第二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的部位。
[n001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本体还具有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窄区域相反侧的一第一宽区域与一第二宽区域,该第一宽区域的宽度以及该第二宽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一窄区域的宽度,该第一传输端口连接于该第二宽区域,该第一导电板还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一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的部位,或者是该第一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二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的部位。
[n001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本体还具有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窄区域相反侧的一第三宽区域与一第四宽区域,该第三宽区域的宽度以及该第四宽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二窄区域的宽度,该第三传输端口连接于该第三宽区域,该第二导电板还设置于该第二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三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的部位,或者是该第二外表面对应于该第四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的部位。
[n001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各该第二传输端口与各该第四传输端口各自设置有至少一连接器。
[n001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传输端口与该第三传输端口各自形成有至少一接线孔。
[n00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及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分别垂直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
[n00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传输端口及该第三传输端口分别垂直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
[n0021]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功效:通过在汇流条的高电流密度区域的特定局部区域中设置导电板的方式,扩增了在该电流传输方向上该区域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从而能降低该电流所受到的阻抗,以避免该区域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该汇流条组件不需为了扩增截面积而使用厚度较厚的汇流条,由此,能避免造成该汇流条组件的制造成本增加。
[n0022]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n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汇流条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n0024]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一第一汇流条、一第二汇流条、一绝缘层、多个第一连接器、多个第二连接器、一第一导电板、多个第一锁固组、一第二导电板及多个第二锁固组之间的组装关系;
[n0025] 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n0026] 图4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俯视图;
[n0027] 图5是该第一实施例的一仰视图;
[n0028] 图6是本实用新型汇流条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n0029] 图7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n0030] 图8是该第二实施例由另一视角观看的一立体分解图;
[n0031] 图9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一俯视图;及
[n0032] 图10是该第二实施例的一仰视图。
[n0033] 附图标记如下:
[n0034] 100:汇流条组件
[n0035] 1:第一汇流条
[n0036] 11:第一本体
[n0037] 111:第一窄区域
[n0038] 112:第一宽区域
[n0039] 113:第二宽区域
[n0040] 114:第一内表面
[n0041] 115:第一外表面
[n0042] 116:第一端侧
[n0043] 117:第一凹槽
[n0044] 118:第一内侧
[n0045] 12:第一传输端口
[n0046] 121:第一接线孔
[n0047] 122:第一穿孔
[n0048] 13:第二传输端口
[n0049] 2:第二汇流条
[n0050] 21:第二本体
[n0051] 211:第二窄区域
[n0052] 212:第三宽区域
[n0053] 213:第四宽区域
[n0054] 214:第二内表面
[n0055] 215:第二外表面
[n0056] 216:第二端侧
[n0057] 217:第二凹槽
[n0058] 218:第二内侧
[n0059] 22:第三传输端口
[n0060] 221:第二接线孔
[n0061] 222:第二穿孔
[n0062] 23:第四传输端口
[n0063] 3:绝缘层
[n0064] 4:第一连接器
[n0065] 5:第二连接器
[n0066] 6:第一导电板
[n0067] 61:第三接线孔
[n0068] 62:第三穿孔
[n0069] 7:第一锁固组
[n0070] 71:第一螺栓
[n0071] 72:第一螺帽
[n0072] 8:第二导电板
[n0073] 81:第四接线孔
[n0074] 82:第四穿孔
[n0075] 9:第二锁固组
[n0076] 91:第二螺栓
[n0077] 92:第二螺帽
[n0078] D:电流传输方向
[n0079] W11:宽度
[n0080] W12:宽度
[n0081] W13:宽度
[n0082] W21:宽度
[n0083] W22:宽度
[n0084] W23:宽度
[n0085] X:前后方向
[n0086] Y:左右方向
[n0087] Z:上下方向
[n0088]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n0089] 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汇流条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适用于一电源分配设备(图未示),用以传输电流。该汇流条组件100包含一第一汇流条1、一第二汇流条2、一绝缘层3、多个第一连接器4、多个第二连接器5、一第一导电板6、多个第一锁固组7、一第二导电板8及多个第二锁固组9。
[n0090] 参阅图2、图3及图4,该第一汇流条1具有一第一本体11、一设置于该第一本体11一侧的第一传输端口12,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一本体11另一侧的第二传输端口13。该第一汇流条1是由可流通大电流且散热佳的铜材质所制成,其通过冲压弯折加工的方式成型出该第一本体11、该第一传输端口12及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该第一本体11呈长平板状,其长向沿一左右方向Y延伸。该第一本体11具有一第一窄区域111,及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相反侧且沿该左右方向Y相间隔的一第一宽区域112与一第二宽区域113。该第一窄区域111、该第一宽区域112及该第二宽区域113共同界定出一第一内表面114、一相反于该第一内表面114的第一外表面115,及一连接于该第一内表面114与该第一外表面115之间的第一端侧116。该第一外表面115与该第一内表面114沿一上下方向Z相间隔。该第一端侧116为一前端侧。
[n0091]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窄区域111具有一沿着一前后方向X所取的宽度W11,该宽度W11为该第一窄区域111的最大宽度。该第一宽区域112具有一沿着该前后方向X所取的宽度W12,该宽度W12为该第一宽区域112的最大宽度且大于该宽度W11。该第二宽区域113的宽度是朝向该第一窄区域111的方向渐增,并具有一沿着该前后方向X所取的宽度W13,该宽度W13为该第二宽区域113的最大宽度且大于该宽度W11及该宽度W12。该第一窄区域111、该第一宽区域112及该第二宽区域113共同界定出一第一凹槽117。该第二宽区域113具有一面向该第一凹槽117且连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第一内侧118。
[n0092] 该第一传输端口12是通过冲压弯折而与该第一本体11一体成型,该第一传输端口12连接于该第一内侧118且由该第一内侧118朝下弯折延伸。该第一传输端口12垂直于该第一本体11并紧邻于该第一窄区域111后方。
[n0093] 该第一传输端口12形成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接线孔121,及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穿孔122。多个第一接线孔121用以分别连接多条电缆(图未示)。
[n0094] 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是通过冲压弯折而与该第一本体11一体成型,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连接于该第一端侧116且由该第一端侧116朝上弯折延伸并垂直于该第一本体11。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沿该左右方向Y相间隔排列。
[n0095] 参阅图2、图3及图5,该第二汇流条2具有一第二本体21、一设置于该第二本体21一侧的第三传输端口22,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二本体21另一侧的第四传输端口23。该第二汇流条2是由可流通大电流且散热佳的铜材质所制成,其通过冲压弯折加工的方式成型出该第二本体21、该第三传输端口22及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该第二本体21呈长平板状,其长向沿该左右方向Y延伸。该第二本体21沿该上下方向Z堆叠于该第一本体11下方并具有一第二窄区域211,及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相反侧且沿该左右方向Y相间隔的一第三宽区域212与一第四宽区域213。该第二窄区域211、该第三宽区域212及该第四宽区域213共同界定出一第二内表面214、一相反于该第二内表面214的第二外表面215,及一连接于该第二内表面214与该第二外表面215之间的第二端侧216。该第二内表面214面向该第一本体11的该第一内表面114并沿该上下方向Z与该第二外表面215相间隔。该第二端侧216同样为一前端侧。
[n0096]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窄区域211具有一沿着该前后方向X所取的宽度W21,该宽度W21为该第二窄区域211的最大宽度。该第三宽区域212的宽度是朝向该第二窄区域211的方向渐增,并具有一沿着该前后方向X所取的宽度W22,该宽度W22为该第三宽区域212的最大宽度且大于该宽度W21。该第四宽区域213具有一沿着该前后方向X所取的宽度W23,该宽度W23为该第四宽区域213的最大宽度,该宽度W23大于该宽度W21且小于该宽度W22。该第二窄区域211、该第三宽区域212及该第四宽区域213共同界定出一第二凹槽217。该第三宽区域212具有一面向该第二凹槽217且连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第二内侧218。
[n0097] 该第三传输端口22是通过冲压弯折而与该第二本体21一体成型,该第三传输端口22连接于该第二内侧218且由该第二内侧218朝下弯折延伸。该第三传输端口22垂直于该第二本体21并紧邻于该第二窄区域211后方,该第三传输端口22沿该左右方向Y与该第一传输端口12并列且相间隔并平行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该第三传输端口22形成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接线孔221及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穿孔222。多个第二接线孔221用以分别连接多条电缆(图未示)。
[n0098] 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是通过冲压弯折而与该第二本体21一体成型,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连接于该第二端侧216且由该第二端侧216朝上弯折延伸并垂直于该第二本体21。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沿该左右方向Y相间隔排列,且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与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沿该左右方向Y交错排列。
[n0099] 参阅图1、图2及图3,该绝缘层3设置于该第一本体11的该第一内表面114与该第二本体21的该第二内表面214之间,用以分隔该第一本体11与该第二本体21以避免两者相互接触导通。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绝缘层3是以一绝缘片为例,该绝缘层3例如通过绝缘胶粘固于该第一内表面114及该第二内表面214。当然,该绝缘层3也可通过螺锁方式锁固于该第一本体11及该第二本体21,不以绝缘胶粘固方式为限。该绝缘层3也可以是由涂布于该第一内表面114与该第二内表面214之间的绝缘涂料或绝缘胶所构成,不以绝缘片为限。
[n0100] 参阅图3、图4及图5,多个第一连接器4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汇流条1的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及该第二汇流条2的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用以电性连接多个电源供应单元(PSU)(图未示)。每两个设置于相邻的该第二传输端口13及该第四传输端口23上的第一连接器4用以供对应的该电源供应单元电性连接。
[n0101] 多个第二连接器5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汇流条1的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及该第二汇流条2的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用以电性连接多个电池备援电力单元(BBU)(图未示)。每两个设置于相邻的该第二传输端口13及该第四传输端口23上的第二连接器5用以供对应的该电池备援电力单元电性连接。
[n0102]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汇流条1相当于是各该电源供应单元或各该电池备援电力单元的正极,而该第二汇流条2相当于是各该电源供应单元或各该电池备援电力单元的负极。各该第一连接器4是以一插座连接器为例,而各该第二连接器5是以一插头连接器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该汇流条组件100能省略多个第二连接器5,使各该第二传输端口13与各该第四传输端口23各自只设置有对应的该第一连接器4。
[n0103] 该第一导电板6设置于该第一汇流条1的该第一传输端口12上并与其电性连接,该第一导电板6是由可流通大电流且散热佳的铜材质所制成。具体而言,该第一导电板6的形状及尺寸与该第一传输端口12相同,该第一导电板6搭接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相反于该第三传输端口22的一侧面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一传输端口12。该第一导电板6形成有多个分别与多个第一接线孔121连通的第三接线孔61,及多个彼此相间隔且分别连通于多个第一穿孔122的第三穿孔62。各该第三接线孔61用以连接对应的该电缆(图未示)。需说明的是,该第一传输端口12的多个第一接线孔121数量以及该第一导电板6的多个第三接线孔62数量也可各自为一个,不以多个为限。
[n0104] 多个第一锁固组7的数量与多个第一穿孔122的数量及多个第三穿孔62的数量相同,各该第一锁固组7具有一第一螺栓71及一第一螺帽72。各该第一锁固组7的该第一螺栓71穿设于对应的该第一穿孔122及对应的该第三穿孔62并螺锁于该第一螺帽72,由此,使得各该第一锁固组7能将该第一导电板6锁固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上。
[n0105] 该第二导电板8设置于该第二汇流条2的该第三传输端口22上并与其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板8是由可流通大电流且散热佳的铜材质所制成。具体而言,该第二导电板8的形状及尺寸与该第三传输端口22相同,该第二导电板8搭接于该第三传输端口22相反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的一侧面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三传输端口22。该第二导电板8形成有多个分别与多个第二接线孔221连通的第四接线孔81,及多个彼此相间隔且分别连通于多个第二穿孔222的第四穿孔82。各该第四接线孔81用以连接对应的该电缆(图未示)。需说明的是,该第三传输端口22的多个第二接线孔221数量以及该第二导电板8的多个第四接线孔81数量也可各自为一个,不以多个为限。
[n0106] 多个第二锁固组9的数量与多个第二穿孔222的数量及多个第四穿孔82的数量相同,各该第二锁固组9具有一第二螺栓91及一第二螺帽92。各该第二锁固组9的该第二螺栓91穿设于对应的该第二穿孔222及对应的该第四穿孔82并螺锁于该第二螺帽92,由此,使得各该第二锁固组9能将该第二导电板8锁固于该第三传输端口22上。
[n0107] 需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该汇流条组件100能省略多个第一锁固组7及多个第二锁固组9,该第一导电板6能通过导电胶粘固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而该第二导电板8能通过导电胶粘固于该第三传输端口22。
[n0108] 参阅图4,多个电源供应单元或多个电池备援电力单元所供应的电流经由多个第二传输端口13传输至该第一本体11后,会沿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朝向该第一窄区域111流动并于该第二宽区域113靠近该第一内侧118的部位汇流在一起。汇流后的该电流会流动至该第一传输端口12并沿箭头方向经由该第一传输端口12输出。也就是说,图4所示的所有箭头为表示该电流的一电流传输方向D。该电流由该第二宽区域113的该第一内侧118流入该第一传输端口12时,该第一内侧118的截面积大小不变,由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为一传输汇流后的该电流的高电流密度区域,因此,该第一传输端口12很容易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通过该第一导电板6与该第一传输端口12电性连接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一传输端口12,该第一传输端口12所传输的该电流的一部分能快速地流入该第一导电板6内并通过该第一导电板6进行传导,使得该电流能同时通过该第一传输端口12及该第一导电板6输出至对应的多条电缆。通过扩增在该电流传输方向D上的该第一传输端口12的区域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从而能降低该电流在该第一传输端口12内的阻抗,以避免该第一传输端口12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
[n0109] 参阅图5,该电流由外部电路经由多条电缆流回至该第三传输端口22后,该电流沿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经由该第三传输端口22流入该第三宽区域212。随后,该电流会沿箭头方向朝该第二窄区域211及该第四宽区域213流动,使得该电流能经由该第二本体21流至多个第四传输端口23并输出至多个电源供应单元或多个电池备援电力单元。也就是说,图5所示的所有箭头同样为表示该电流的该电流传输方向D。由于该第三传输端口22同样为一传输该电流的高电流密度区域,因此,该第三传输端口22很容易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通过该第二导电板8与该第三传输端口22电性连接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三传输端口22,使得该电流能同时通过该第三传输端口22及该第二导电板8传输至该第二本体21。通过扩增在该电流传输方向D上的该第三传输端口22的区域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从而能降低该电流在该第三传输端口22内的阻抗,以避免该第三传输端口22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
[n0110] 参阅图6、图7及图8,本实用新型汇流条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其整体结构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处在于多个第二连接器5的结构,以及该第一导电板6及该第二导电板8的结构与设置位置。
[n0111] 各该第二连接器5是以一插座连接器为例。该第一导电板6设置于该第一本体11的该第一外表面115,该第二导电板8则设置于该第二本体21的该第二外表面215。
[n0112] 参阅图7及图9,具体而言,该第一导电板6呈矩形平板状,其长向沿该左右方向Y延伸。该第一导电板6的长度大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长度,且该第一导电板6的宽度小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该宽度W11。该第一导电板6例如通过导电胶粘固于该第一外表面115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对应于该第一宽区域112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二宽区域113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
[n0113] 参阅图8及图10,该第二导电板8呈矩形平板状,其长向沿该左右方向Y延伸。该第二导电板8的长度大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长度,且该第二导电板8的宽度小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该宽度W21。该第二导电板8例如通过导电胶粘固于该第二外表面215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对应于该第三宽区域212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四宽区域213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
[n0114] 参阅图9,由于该第一传输端口12是从该第一本体11冲压弯折形成,导致该第一窄区域111的该宽度W11小于该第一宽区域112的该宽度W12及该第二宽区域113的该宽度W13,因此,该电流由该第一宽区域112流入该第一窄区域111的过程中会产生流经的截面积变小的情况,使得该第一窄区域111变成高电流密度区域而很容易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通过该第一导电板6粘固于该第一外表面115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对应于该第一宽区域112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二宽区域113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使得该电流能同时通过该第一窄区域111及与其电性连接的该第一导电板6传输至该第二宽区域113。通过扩增在该电流传输方向D上的该第一窄区域111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从而能降低该电流在该第一窄区域111内的阻抗,以避免该第一窄区域111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
[n0115] 参阅图10,由于该第三传输端口22是从该第二本体21冲压弯折形成,导致该第二窄区域211的该宽度W21小于该第三宽区域212的该宽度W22及该第四宽区域213的该宽度W23,因此,该电流由该第三宽区域212流入该第二窄区域211的过程中会产生流经的截面积变小的情况,使得该第二窄区域211变成高电流密度区域而很容易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通过该第二导电板8粘固于该第二外表面215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对应于该第三宽区域212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四宽区域213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使得该电流能同时通过该第二窄区域211及与其电性连接的该第二导电板8传输至该第四宽区域213。通过扩增在该电流传输方向D上的该第二窄区域211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从而能降低该电流在该第二窄区域211内的阻抗,以避免该第二窄区域211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
[n0116] 参阅图9及图10,特别说明的是,通过该第一导电板6粘固于该第一外表面115对应于该第一宽区域112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二宽区域113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的方式,使得该第一导电板6与该第一本体11电性连接的面积大。通过该第二导电板8粘固于该第二外表面215对应于该第三宽区域212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四宽区域213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的方式,使得第二导电板8与该第二本体21电性连接的面积大。由此,能增加传输该电流的速度及效率。当然,该第一导电板6及该第二导电板8的设置方式不以前述方式为限,也可有以下不同的变化:
[n0117] 其中一种方式是:该第一导电板6及该第二导电板8的长度分别与该第一窄区域111及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长度相同,使得该第一导电板6只粘固于该第一外表面115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而该第二导电板8只粘固于该第二外表面215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
[n0118] 另外一种方式是:该第一导电板6只粘固于该第一外表面115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一宽区域112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而该第二导电板8粘固于该第二外表面215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三宽区域212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
[n0119] 又一种方式是:该第一导电板6只粘固于该第一外表面115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二宽区域113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111的部位。而该第二导电板8只粘固于该第二外表面215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以及对应于该第四宽区域213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211的部位。
[n0120] 综上所述,各实施例的该汇流条组件100,通过在汇流条的高电流密度区域的特定局部区域中设置导电板的方式,扩增了在该电流传输方向D上该区域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从而能降低该电流所受到的阻抗,以避免该区域产生温度过热或压降过大的情况。该汇流条组件100不需为了扩增截面积而使用厚度较厚的汇流条,由此,能避免造成该汇流条组件100的制造成本增加,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n0121] 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Claims (14)
[0001] 1.一种汇流条组件,用以传输电流,其特征在于,该汇流条组件包含:
一第一汇流条,具有一第一本体、一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一侧的第一传输端口,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另一侧的第二传输端口;
一第二汇流条,具有一第二本体、一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一侧的第三传输端口,及多个设置于该第二本体另一侧的第四传输端口,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相互堆叠,该第一传输端口与该第三传输端口并列,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交错排列;
一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及
一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汇流条上并与其电性连接,通过该第一导电板与该第一汇流条的电性连接,扩增在一电流传输方向上供该电流通过的截面积。
[00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呈平板状。
[00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输端口是通过冲压弯折形成于该第一本体,该第三传输端口是通过冲压弯折形成于该第二本体。
[0004] 4.如权利要求1、2或3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导电板,该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传输端口,该第二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三传输端口并与其电性连接。
[000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板搭接于该第一传输端口的一侧面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一传输端口,该第一导电板锁固于该第一传输端口,该第二导电板搭接于该第三传输端口的一侧面并以面接触方式接触该第三传输端口,该第二导电板锁固于该第三传输端口。
[0006]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输端口形成有多个第一接线孔,该第三传输端口形成有多个第二接线孔,该第一导电板形成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接线孔连通的第三接线孔,该第二导电板形成有多个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二接线孔连通的第四接线孔。
[0007] 7.如权利要求1、2或3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导电板,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相反于该第二本体的第一外表面,该第一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相反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二外表面,该第二导电板设置于该第二外表面。
[000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具有一介于该第一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之间的第一窄区域,该第一导电板至少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一窄区域的部位,该第二本体具有一介于该第三传输端口与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之间的第二窄区域,该第二导电板至少设置于该第二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二窄区域的部位。
[0009]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还具有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窄区域相反侧的一第一宽区域与一第二宽区域,该第一宽区域的宽度以及该第二宽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一窄区域的宽度,该第一传输端口连接于该第二宽区域,该第一导电板还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一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的部位,或者是该第一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二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一窄区域的部位。
[001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还具有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窄区域相反侧的一第三宽区域与一第四宽区域,该第三宽区域的宽度以及该第四宽区域的宽度大于该第二窄区域的宽度,该第三传输端口连接于该第三宽区域,该第二导电板还设置于该第二外表面对应于该第三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的部位,或者是该第二外表面对应于该第四宽区域邻接于该第二窄区域的部位。
[001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传输端口与各该第四传输端口各自设置有至少一连接器。
[0012]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输端口与该第三传输端口各自形成有至少一接线孔。
[0013]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传输端口及多个所述第四传输端口分别垂直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
[0014]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输端口及该第三传输端口分别垂直设置于该第一本体及该第二本体。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US7619896B2|2009-11-17|Electrical junction box
US8330035B2|2012-12-11|Terminal box for solar cell modules
CN101364679B|2012-08-22|电连接组件
US8574015B2|2013-11-05|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297611B|2011-10-12|用于功率器件的集成的热和电连接系统
US6670548B2|2003-12-30|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a vehicle
US6840783B2|2005-01-11|Press-fit bus bar distributing power
KR20090033015A|2009-04-01|버스 바를 가지는 전기 제어 유닛
US3311790A|1967-03-28|Micromodule connector and assembly
US20110244719A1|2011-10-06|Junction box with improved heat dissipation
US6611066B2|2003-08-26|Power distributor for vehicle
CN103687303B|2017-01-11|功率半导体器件和pcb 的联接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48201B|2015-03-18|金属芯基板
CN109411958A|2019-03-01|高速互连组件
CN101032056B|2010-12-29|散热端子及使用该散热端子的电连接器
US6545872B1|2003-04-08|Heat sink for edge connectors
TW202107779A|2021-02-16|用於高功率應用之混合卡緣連接器及電源端子
US20090111294A1|2009-04-30|Bus bar to printed circuit board interface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JP2007325345A|2007-12-13|電気接続箱
CN214337074U|2021-10-01|汇流条组件
CN108987966B|2021-03-23|电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件
JP4061428B2|2008-03-19|平型柔軟回路に相互接続するための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US7473101B2|2009-01-06|Connector for mezzanine mounting of a printed wiring board
US4464010A|1984-08-07|Arrangement for detachably connecting a wire to a circuit board conductor
TWM618849U|2021-11-01|匯流條組件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580575.0U|CN214337074U|2021-03-22|2021-03-22|汇流条组件|CN202120580575.0U| CN214337074U|2021-03-22|2021-03-22|汇流条组件|
[返回顶部]